連續三年空缺之後,象徵國家基礎研究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來了它的新主人。昨天,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和方忠為代表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科大研究團隊憑藉“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把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收入囊中。
  “得什麼獎不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科學研究是一個水到渠成、水漲船高的過程。你有一批人找對了方向,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努力,總會獲得有益於人類的發現。”——趙忠賢
  京華時報記者梅天一綜合新華社
  >>研究經歷
  研究項目曾被日本科學家領先
  自然科學獎以關註基礎研究,強調原始創新著稱。早在1989年,物理所趙忠賢等科研人員憑藉“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就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大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積累與合作,首次突破麥克米蘭極限溫度(40K),確定鐵基超導體為新一類高溫超導體,為促進凝聚態物理學科發展和超導應用的實現做出了先驅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但是,日本化學家細野秀雄在2008年2月報道臨界溫度26K的LaFeAsO1-xFx超導體,從時間節點來看確實比中國先行一步。
  “當時我們也在進行製備工作,由於種種限制,沒能衝上去”,常年從事相關工作的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SC10研究組組長陳根富懊惱地說,他曾在2007年嘗試製備高品質的超導單晶樣品。
  >>學界認可
  中國科研強國地位獲世界承認
  趙忠賢透露,團隊早於1994年就開始著手研究類似於鐵基超導體的結構,但因未能大膽嘗試鐵金屬而錯失良機。“當日本學者有所發現時,我們不會再丟失機會,就毫不猶豫地繼續做”。
  基於20多年的積累,中國鐵基超導研究成果逐漸形成“井噴”,其中包括此次得獎的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他們同時獨立觀測到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證明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
  中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領域的突破震動了世界物理界,入選《科學》雜誌“200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美國物理學會“2008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科學》還刊發了“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的專題評述。
  >>幕後英雄
  研究團隊成員都曾令世界矚目
  “拿獎既是榮譽,也是負擔。拿了獎很不好意思,那麼多人做了貢獻,我只是替大家拿獎盃”,就像趙忠賢所說的,在五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科學家背後,有著一支龐大的研究團隊。他們默默無聞,但都為鐵基超導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已經發現的鐵基超導體系不斷產出優秀論文的時候,物理所的靳常青“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要做出自己的新體系”。他通過不懈探索,找到了第三種全新的超導體體系,引起強烈的國際反響。
  第一批“千人計劃”入選者丁洪放棄了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終身教授職位毅然回國。當時,丁洪在國內的實驗室還沒有建成,他拿著樣品跑到日本完成了測量,首次在實驗上提出了鐵基超導體的能隙對稱性,解決了這個曾在銅氧化物超導體中被長時間爭論的問題。
  “榮譽歸於國家,成績屬於集體,個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趙忠賢稱,這是他們每一個物理所人心中的信條。
  >>鏈接
  超導,即超導電性,指當某種材料處於一定的溫度等條件下,電流可以在其中無阻地流動。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叫超導體。
  超導是戰略性技術儲備之一,它已經並將繼續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比如,高溫超導濾波器應用於手機,明顯改善了通信信號;使用超導磁體的磁共振成像儀器為醫生診斷病人病情提供準確依據;具備體積小、效率高、無污染等優點的世界上首個示範性超導變電站已在我國投入使用……
  “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不久前成功登月,中國科學家未來完全有可能利用月夜低溫做超導實驗。事實上超導早已在衛星通訊等航天領域得到應用。”趙忠賢說。
  在國際上,先後有5次10人因為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原標題:自然科學一等獎三年空白終有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10ecbdk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